bsportsfan啤酒
你的位置:bsportsfan啤酒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26 点击次数:191
引言
东南亚,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近亲,同样也是我们的近邻。无论是在历史中,还是在当代,东南亚国家都和我国之间长期保持了较为亲密的关系。
然而,在华人开始大规模移民东南亚之前,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,却和我国一点都不相似。
(东南亚华人)
反倒是更加类似于印度,而这种现象,也被称之为东南亚国家的“印度化”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,导致了东南亚国家的“印度化”。
一、命中注定的相遇
南亚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,是如今亚洲的两个重要粮食产地。而这一点也意味着,这两个地区本身就是非常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。而在远古时期,这两个地区也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。印度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之间的联系,事实上也是非常紧密的。
(东南亚)
当我们打开地图之后,就会发现印度次大陆与中南半岛在纬度上几乎一致,这也导致了两地气候上的相似性。
而中南半岛与印度次大陆在地形上,也都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形,这也意味着两地的人口在相互流通后,也会比较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。
(中南半岛)
最重要的一点是,中南半岛虽然离我国更近,但是半岛北部与我国连接的位置,气候环境却不算是很好。我国西南地区,以及周围的中南半岛区域,几乎全部都是热带雨林以及丘陵的气候环境,这也导致了双方间在沟通上存在着天然的不便性。
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印度次大陆,印度北部与我国接壤地区全部都是高原地形,更加难以沟通。而且更重要的是,在古代时期,青藏高原在文化上长期游离于中原文化圈之外,其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。因此中原文明对于印度次大陆的影响,可以说是更为有限。
(中南半岛与印度次大陆)
然而,印度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之间却仅仅只有一个孟加拉湾的阻隔。
虽然在古代横渡孟加拉湾同样并不容易,但是古印度人却可以沿着孟加拉湾的沿海地区,一路顺着洋流前往中南半岛。而无论是孟加拉还是缅甸东部,全部都是比较适合登陆的平原地形。
所以说,从地理的角度而言,中南半岛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交流,几乎就是一种必然。而作为“先发文明”的印度,同样必然将会长期影响中南半岛。在今天的东南亚国家内,也存在着大量的印度人。这些印度人的祖先,有些是在近代来到东南亚的,有些则早就已经在东南亚生活了上千年...
印度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来到东南亚的,这一点尚存争议,但是能够肯定的是,这个时间节点绝对非常非常的早。
(印度人)
二、印度与东南亚的千年交流
在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寓言故事《本生经》中,就记载着这样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被称之为“苏瓦纳布米”,译为“黄金地”。而在寓言故事中,印度僧人是乘坐着船只,飘洋过海的抵达了这片“黄金地”。在很多现代史学家看来,这个所谓的“黄金地”事实上就是中南半岛。
而《本生经》,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。这也就意味着,古印度人在至少2200年以前,就已经开始通过海路与中南半岛进行交流了。同样在古代东南亚的一些文化典籍中,同样也存在着关于印度人到访的记载。
只不过这些记载,普遍出现在稍后的几百年中。因为此时的东南亚民族,开始大量的出现了自己的文字,使得记录骤然变多。在泰国北部的《金灯国史》中,就记载着一个印度婆罗门王子,在来到泰国北部之后,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印度教国家的故事。
(古代东南亚)
而这个国家则是位于湄公河下游的菩提讪銮城,在印度王子统治这里就之后,这座城市便更名为,“因他巴坦那空”,而这是一个相当印度化的名字。
《金灯国史》中同样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印度王子是通过与东南亚公主联姻的方式,取得了国家的控制权。
这也就意味着,在早期东南亚文明中,存在着与印度贵族通婚的现象。这也意味着,在数千年前,印度人就已经开始影响东南亚国家的统治阶级了,甚至一些贵族恐怕干脆就是印度人。甚至在我国的典籍中,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记载。
《晋书.扶南传》中,以及后来的《南齐书.扶南传》中,都有着相关记录。两本史书都记载了同一个故事,那就是一个来自于印度的贵族,与当地一名叫做“柳叶”的女王成婚,并且成为了当地事实上的统治者,或者说是“共主”。
(古代东南亚)
而这两段记载,说明了至少两个问题。那就是至少在南北朝时期,东南亚贵族与印度贵族的通婚情况,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,否则记录不太可能会大量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。
另一个问题,则是此时印度人在中南半岛的影响力已经非常高了,否则印度贵族不太可能会直接和东南亚的统治者通婚。
(东南亚服饰)
而在《南齐书》中,同样还记载着另一个故事。在南朝宋时期,曾经有着一位“天竺僧人”那伽仙,跟随着扶南国王阇耶跋摩派遣到中国的商船,一起回到了扶南国。而在数年之后,这位那伽仙代表扶南国王,跟随着扶南国的使团,一起来到了中国朝贡。
这也代表着,此时的印度人,已经开始在东南亚国家的宫廷中,担任某些实际的职务,甚至开始主持外交工作。
在早期东南亚国家中,受到印度文化以及宗教影响,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。尤其是佛教的传入,更是为东南亚底层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。
(扶南国)
由于东南亚本身不缺粮食,也几乎不存在大面积的饥荒,百姓的生活相对平稳且有保障。因此东南亚的人民,在满足了温饱的情况下,反倒比较关注精神上的需求。而由于佛教以及佛学的普及,同时也导致了东南亚宫廷对于印度人切实的需求。
由于佛教典籍大多由梵文书写,而印度学者又普遍精通梵文,也精通佛学。因此印度学者开始大量的担任东南亚国家中的祭师,顾问,甚至是国王的教师这样的职位。这也使得古代东南亚国家,不可避免地开始自上而下的受到印度的影响。
而这一点,也使得我们文前哪个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。
(扶南国遗址)
三、精神与物质的比较
印度文化对于东南亚的影响,其实也是阶段性的。而在早期文明交流中,印度对于东南亚的影响,毫无疑问是要远高于我国的。
虽然我国与东南亚的最早交流记录,可能要远早于印度。但是我国与东南亚的交流,更多的却是出于一种实用性的交流。
我们会向东南亚出售先进的工具,先进的生产方式,换取东南亚的各种特色产品,这也是一种典型贸易交流。然而印度向东南亚出售的,却是神话与宗教。对于相对原始的东南亚民族来说,神话必然更容易比工具走进一个人的心灵。
(源自中国的越南奥黛)
还是以东南亚最早的文明古国扶南为例,从中国传入的丝绸,改变了当地人衣不蔽体的习惯。而从中国传入文学,同样也间接的帮助了当地民族发展出自己的文字。可以说,中国对于东南亚的影响,直接改变了当地民族的精神面貌。
(扶南国)
而印度对于东南亚的影响,则更多的体现在了心灵上,以及文化艺术本身。今天文明世界的吴哥窟,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印度化的产物。而在公元七世纪,室利佛逝与印度的那烂陀寺,遥遥相对成为了亚洲的两个佛教中心。
然而,虽然印度为东南亚民族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,但是人类终究还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。
但是中国才是向东南亚提供战胜自然的工具与方法的国家,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,中国文化对于东南亚的影响,也必然将会慢慢的压过印度文化。
(东南亚佛教)
而且在古典时代结束之后,印度自身也陷入了不断的内乱与纷争,甚至长期被外族所统治。在这种情况下,东南亚反倒开始反向影响印度。
在印度与锡兰的海岸上,甚至还存在着东南亚民族的“殖民点”。东南亚民族也正是借着印度这个“平台”,开始与中东穆斯林相互交流,穆斯林文化也开始顺势影响东南亚民族。
(穆斯林)
然而,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,却在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,被人为的打断了。
四、近代的印度化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下,那些曾经在古典时代就前往东南亚的印度人,早就已经在长期的对外通婚下,逐渐的融入了东南亚当地文化。例如马来亚的爪威北干人,他们就是一个东南亚民族与印度人融合而成的混血民族。
那么按道理说,今天的东南亚也就不应该存在太过“纯粹”的印度人了。然而在今天的东南亚,依然存在着大量的“纯血印度人”。而这些印度人,他们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其实也不长。这一群体大多是在公元18世纪-19世纪,开始大量的移民到东南亚的。
而这些印度人,其居住地点也普遍集中在马来亚以及缅甸等地。而这个时间节点,这个居住集中地,都存在着一个共性,那就是都和英国殖民者有关。事实上,这种结果也的确是英国殖民者所造成的。
(英国殖民者)
因为英国对于印度的暴力殖民,造成了印度本地的商业系统以及生产模式,被人为的破坏了。大量的印度手工业者失去了谋生的手段,被迫开始移民海外,寻求新的出路。而距离较近,且同属于英国的马来亚与缅甸,就成为了这些印度人的首选。
而此时的印度移民,与古典时代的印度人已经存在了根本性的不同。古典时代的印度人,大多数都是一些佛教徒,但是这些新印度移民,却大多是印度教徒。而在欧洲殖民者开发东南亚的过程中,也的确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的窘境。
而在这个时候,华人同样开始大规模的移民东南亚。但是欧洲殖民者却不喜欢华人,因为华人本身就是“不可融合的”,而且华人大多自认为自己是中国人,这一点也会造成较大的变数。但是欧洲殖民者也少不了华人,因为华人吃苦耐劳,同样还掌握着相对先进的生产手段。
(英国殖民者)
因此,为了制衡华人,欧洲殖民者开始鼓励印度人大量移民东南亚。在欧洲殖民者的引导下,印度人同样也不喜欢华人。而东南亚的本地土人,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南部的海岛上的本地土著,同样也不喜欢华人。
因为这些本地土著,认为是华人抢走了他们的土地,抢走了他们的工作。在这种情况下,印度人与东南亚本地土著以及欧洲殖民者的合流,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。但是与印度人的“好勇斗狠”不同,华人在东南亚的表现,却相对比较“弱势”。
(东南亚华人)
或者说,华人出于某种“皈依者狂热”,为了融入当地文化环境,开始刻意的弱化自己的“中国身份”。这也导致东南亚的华人,始终都无法真正的团结起来。而这种情况,也造成了东南亚华人今天的尴尬现状...
Powered by bsportsfan啤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